第(2/3)页 “刘使君——”他声音颤抖地问道,“刘使君为何竟如此另眼相待在下!” 小吏十分乖觉,躬身行了一礼,“先生素有才名在外,或许……” 诸葛玄脸上的颓然不见了,他激动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地板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吱吱呀呀的声响。 “收拾行装!”他冲着后屋嚷了两句,“快收拾行装!刘使君表奏朝廷,封我为东莱太守,我——” 他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诸葛玄转头又看向了小吏,“东莱不是青州地界?” 这种事不需要问一个小文吏,小吏自然也不需要回答。 待仆役匆匆忙忙跑过来时,诸葛玄已经冷静下来,吩咐取半匹布帛,酬谢了这位小吏。 按照流程,他自然还得写信去感谢刘备,但他有个疑问。 “那位陆将军……” “她去北海了。”这位小吏原本就是郡守府的文吏,回答得自然十分流畅,“北海贼寇猖狂,祸及琅琊,将军不得不去呀。” 诸葛玄的脸色变了。 “那里……”他声音悲愤地说道,“那里也有贼寇吗?” 诸葛亮听说了这纸调令,但他还是坚持着将手中的一卷竹简读完之后,才走过来向叔父道喜。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叔父看起来并不开心。 他躺在毯子上,靠着炭盆,望着窗外飘飘洒洒如飞絮般洁白的雪花,脆弱而又孤独地叹了口气。 诸葛亮一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他也跟着叹了口气。 叔父是个宽和而善良的人,其实政务方面也有经验。 ……但他特别不擅长处理那种复杂的局面,比起跟各路不同的人打交道,叔父更适合在房间里做学问。 ……其实说起来,这口气其实不算是为叔父而叹的。 ……大概是为那位小陆将军而叹。 因为他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他是小陆将军,他肯定不愿意北海放一个孔融,东莱放一个诸葛玄,然后看着全天下的名士都跑到青州来的。 第179章 虽说……诸葛亮也不清楚陆将军究竟为什么会千里迢迢,救他们回来。 这个问题在路上已经困扰了他很久。 要说叔父的才学当然也是有的,但为郡守刺史还是有些吃力的,尤其是这种乱世里的郡守。 诸葛亮年纪虽小,却已经见识过了乱世的面目。 郡守也好,刺史也罢,若无人护卫,与路边的野草没什么区别,甚至因为他们是“士人”,倒能引来更多的贼寇觊觎。 回忆起叔父与那位陆将军初见的一面,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竟能以一郡之重任相托? 这位出身琅琊士族的少年又在意地看了叔父几眼。 叔父虽然三十有余,但姿容清隽,气度通雅,自从少年时失了发妻后,这些年来专心抚养他们兄弟姐妹几人,也不曾考虑过婚姻之事…… 诸葛亮脑子里跳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然后被这个念头吓了一跳。 虽说……虽说……叔父在政务上没那么,没那么精通,但他可以帮忙!将来兄长若是回了琅琊,也必定会尽心奉养叔父……叔父一家子!一片孝心!天日可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