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救济-《明末小兵》


    第(2/3)页

    所以秦明要把杀胡堡打造成为一个固若金汤的要塞。

    在这些饥民窝棚的西北方的土坡上,有几个身着儒衫,头戴四方平定巾,儒生打扮的人,正向堡下眺望。他们身上没有那种富贵,骄横,傲气的形象,身上的儒衫也好几处都浆洗的十分干净。

    “海刚兄,这秦明是何许人,竟能一鼓救活两三万灾民,这种魄力,就是巡抚大人怕也是没有?”

    被唤作海刚兄的是一个四旬上下的中年人,神色平静,目光深邃。对于询问,他秉承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淡然笑道:“老夫只听说这秦明是员虎将,曾经驱多尔衮,逐衮楚克。其他的未必比你们了解的多。”

    “海刚兄,他在你的治下,你居然不了解。”

    那海刚兄毫无尴尬之色,淡淡道:“马兄,他是武官,我是文臣,两者并非直属关系。不过,既然我等已经来到这里,正好可以会会这位镇国将军。”

    不错,来者正是朔平知府王建德,与他的一些同窗好友。

    当日他在巡抚大堂,以情服人,让那些肚满肠肥的官员们不得不捐出粮米,结果愣是凑出了一千多石的粮米,加上叶廷桂四处周济的一千石,共计有两千多石,算是延缓不少。但大同府云集了山西各处的灾民,不可谓不庞大,区区两千多石也是杯水车薪,崇祯帝下拨山西河南两处灾荒的三千五百金,即使这些官吏没有贪墨,全数用于赈灾,山西分到的不过是两千金。而两千金也止能救活两千多人而已。

    就拿崇祯四年来说,陕西大旱之时,崇祯帝拨银14万两赈灾陕北数十百万饥民,职方李继贞就奏报过:“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可止活五十日耳。”赈济银两如此之少,尚且不说,就是赋税蠲免也大都集中在山西各府县及各卫堡,其余地区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蠲赈,还要承担镇压陕西农民军叛乱的绝大部分军费。所以这些粮米与灾民无异于杯水车薪。

    无奈下,叶廷桂效法吴甡,对于那些无动于衷的豪绅大户实施“劝捐”。

    对于这个崇祯帝也是自知,所以他应允了叶廷桂的劝捐的奏疏,下拨赈灾银两后,又授予了叶廷桂“责成州县有司多方措处。设法凑济,以赡穷黎”的权利。

    所以他也允了叶廷桂所奏的,官绅捐助多者可以旌表,不愿捐者则“统籍之以闻于朝”,让其遭受朝论的责难。富民捐助,则设立一定的奖励标准,如:“输百金以上者,或予之以冠带,如儒寿例;捐千金以上者,或予以品级,如遥授例;即数十金上者,有司额其门。”

    但山西地方官绅在请蠲,请赈上虽然表现积极,但捐助的热情并无叶廷桂想象的那般高涨。最后统计,这些藩王官绅总计捐助的不过银36006两,杂粮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