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帝辛-《多元世界的恶魔》
第(2/3)页
祭祀面如潮红,浑身有些颤抖,他抬头目视着这名中年人暗自思索:“自从大王继位以来,讨伐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南方九苗以及世敌东夷,每战必胜,统帅三军从不听祭祀的占卜,越来越不把祭祀放在眼里。今天他更是一意孤行,将一名苏氏的女奴立为王妃,并带来见那个莫须有的恩师,是不是打算对大祭司出手?”这名祭祀想罢,不敢过度干涉,以免落下口实。
此时山下军队将领全是由大王从平民,甚至奴隶中选拔出来的,根本就是铁板一块,不听祭祀调遣,死忠于大王,这一点更让这名祭祀心乱如麻。
“遥想当年,王室内乱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还要面对以大祭祀为首的神权宗教的挑战,原本臣服于商王朝的鬼方、西羌、南方九苗以及世敌东夷都开始不断入侵我大商的疆域。内忧外患,幸得恩师教导,我帝辛明了前路,对内加强监管,对外几次征战,建立不世之功,总算把军队从神权的泥潭中拽了出来,此刻八荒之敌均以臣服,只剩下这些蛀虫需要清理,但是他们在朝政中还有很大权力,此次回访恩师结束后,可以对他们动手了。”中年人目光微微闪动心中暗暗盘算,脚步却一点不慢的向山上走去。
中年人本名子寿,现名帝辛,是华夏古代历史上第二个政权国家商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他自幼聪敏过人,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对此史书都有记载:《荀子·非相篇》中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史料记载,帝辛在先王老臣的辅佐下,创造了华夏历史的许多个第一:
一、他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在平民中选择官员的君主。当时是奴隶社会,平民虽然比畜牲般的奴隶地位高,但是也高得有限,平民也是当时寒门没有资格当官员,官员只能从当时的奴隶主及贵族中产生,帝辛登基后打破了这个传统。
二、他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着手废除贵族世袭制并成功的君主。当时奴隶主掌握着社会的生产资源,握有大量奴隶,也垄断着爵位,一旦成为诸侯世世代代相传,导致上层腐化堕落,整个统治阶级死水一潭,帝辛对此下了大力,进行变革,让商朝社会恢复一定的活力。
三、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战胜神权的君主。在商代,凡事都要进行占卜,大到对外用兵,小到出行都必须通过占卜“问神”,因此宗教集团的权利极大。以大祭祀为首的宗教集团经常使用占卜等手段干涉朝政,严重威胁王权的稳固。帝辛对此进行了宗教改革,他惩处了一批为非作歹的宗教人员,同时明确规定政、教分离。以后的两千多年,华夏大地神权的地位再也没有高过王权的地位。
四、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多次灭亡外族的君主,巩固了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可是让人唏嘘的是,本应是圣君帝辛的他,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司马迁在《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写道:纣王(帝辛)“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是非不分);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狂妄自大);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北里之舞,靡靡之乐(荒淫无道);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残害无辜);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喜欢奸佞之臣)。面对纣王的暴虐,他的一些亲人想用“仁”与“德”的思想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结果“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可实际并不是这样,有很多罪名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加上的,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就是一个被泼了两千多年脏水的恶之典范。
什么是非不分?帝辛改革得罪多少奴隶主、贵族和祭祀,伤害了他们多少利益,将他们打落凡尘,不允许他们欺压奴隶,减少使用活人祭祀,剥夺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权,他们会给一个亡国之君说好话,那才叫活见鬼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