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异域星空的守望者 1 我来,我见,我征服-《群星诅咒》


    第(2/3)页

    ……

    睡了一觉,感觉还算舒服。这是第一次在异域星空正常睡觉,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可能和提早适应了这个空间站有关系。

    麦克告诉我,AI对各个行星的进一步分析已经结束,让我去看看报告。不过这个时候AI提示我们现在正是进入第四层轨道的好机会,这样我们就可以像之前的密涅瓦号一样沿着外围轨道移动了,即使没有虫洞的引力作为牵引,守望者号也能够沿着轨道切线方向进入,然后成为这个轨道中的一员。麦克当然支持这一想法,我也一样。

    ……

    在AI执行入轨运行的同时,我阅读了关于11颗行星的分析报告。若不是亲眼看到这些分析结果,我或许真的会认为当初高洁对行星环境的担忧是杞人忧天。这些详细的数据显示11颗行星中,没有任何一颗符合人类直接殖民的条件,而主要的问题都出在一个方面上:自然环境。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些数据当中有让人难以置信的部分:虽然11颗行星处于四条不同的轨道上,但这些行星的大气层对应不同程度的光照也有着不一样的组合搭配,保证了11颗行星的光辐射水平、温度、湿度尽可能与地球相同或相似。另外,11颗星球都有江河湖海的存在,无外乎是多和少的区别,数据上看和地球相比也大同小异。从这两点来说,N星人在模拟地球方面考虑得确实周到。

    但AI在分析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但我认为这有可能是N星人缺少地球动植物基因信息造成的:在这11颗星球上,只存在非常低等级的植物,例如地衣,没有任何藻类。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星球上完全没有昆虫和动物的活动痕迹!这样的生态环境也就意味着它难以在外力影响下长时间维持,倘若人类贸然登陆殖民,那么迅速消耗的氧气和有机物会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在人类还未重新开始新的文明前,就已经因为大气、水土、食物等问题而举步维艰了。虽然我们有先进的科技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限制人口增长来规避风险,但彻底解决需要时间,很长很长的时间。

    幸运的是,我们提前来到了这里,发现了这个问题,手里还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胶囊系统”。

    ……

    AI的计算显示,“胶囊系统”完成一次造访11颗行星的时间,会根据行星运行和自身运行轨道的不同而或长或短,最短约4年即可完成一次,最长则需要7年。为了保证每次都要造访11颗行星,并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轨道调整,我们就将“胶囊系统”造访这些行星的周期设定为8年,“胶囊系统”从守望者号上出发,每过8年便完成一次旅程,然后回来补给维护,接着再开始下一次旅程……循环往复。在AI的协助下,这些原本十分复杂的工作竟然如此简单,我居然有一种“即使不需要我们过来,AI也会解决一切”的想法。

    唉,回不去了。永远回不去了。

    ……

    穿过虫洞后的第55天,根据AI计算,守望者号还有3天就将切入(第4层)轨道,会处在一个距离同轨道两颗行星相对等距的位置上,这样就能保证互不干扰。这段时间里我把11颗行星的资料又看了一遍,我按照大小给他们编了号,1号行星的大小差不多是地球的三分之二,11号行星大小也只达到了地球的四分之三,可以说在大小上控制得恰到好处。

    真是不敢相信,N粒子真的无所不能吗?我才想起来,我们身边应该已经充满N粒子了……是不是麦克可以用控制指令操控它们了?

    ……

    我猜对了!麦克用他知道的唯一控制指令成功让一张纸漂浮了一段时间!我们的空间站中也存在着N粒子!不过,这些N粒子应该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我还特别关注了那片“五维空间入口”的状况,它并没有因为N粒子散布周围而产生的什么变化,莫非需要特定的控制指令?哼,这不正是我们来这里要寻找的吗。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