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群星计划 1 你好,智慧女神-《群星诅咒》


    第(2/3)页

    接近完全清醒的意识粗略算了一算:从地球到木星轨道,这一觉睡了900多天(以地表时间计算)。内心感慨一番后,高洁烘干头发,戴上实时翻译耳机——可以将任何能够识别的地球语言翻译成使用者指定的语言。

    ……

    5个小时后,航天飞机中的25人都苏醒过来,却只有早起苏醒的几人能够正常说话。又过了5小时,AI提醒已进入对接轨道,人们立刻就近固定好自己和漂浮的物品,以防对接时发生的碰撞造成损伤。约30分钟之后,船身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指令长用广播通知大家对接已成功,准备进入空间站。

    如前面所说,密涅瓦号空间站的形状好似一个空竹,航天飞机降落在中轴上,两头的圆盘轮是各种舱室和模块。对接成功后,指令长来到空间站的中央控制室,控制板上的按钮不多,大部分操作可以交给AI来做,那些繁多复杂的按钮隐藏在另一个平台下。

    “你好,老妈。”指令长诙谐地对控制板说,然后启动空间站的电力,解除舱室之间的封闭门,开启所有的照明。“读数正常。”指令长看到屏幕上的数据很满意,然后通过广播向空间站的人员发送指令,“离心重力3分钟后启动,所有人员做好准备。”所有人立刻固定好自己。

    3分钟后,密涅瓦号空间站在燃料推进器的作用下真的像空竹一样开始转动起来,“20%。”AI报出重力读数,“……50%……80%……1G。”转动加速时间很短,空间站中的离心重力已经形成。

    指令长从椅子上站起来,此时的空间站中已经有了人造重力,基本和在地球上的感觉一样了,他通过广播说:“朋友们,当前数据一切正常,请按照之前的训练先检查空间站中的各项状况,再耐心搬运物资……如果谁还头晕,晕车药在医务室,或者直接找我也行。各位——

    “欢迎来到密涅瓦号!”随后是空间站全体成员的掌声和欢呼声!

    2099年11月8日13点40分,来自地球的25名精英成员进驻密涅瓦号空间站。

    ——

    密涅瓦号空间站是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建造的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航天工程,使用当前最坚固耐用的合金材料和复合树脂材料打造,它的形状像个空竹,两个巨大的圆盘是功能各异的各种舱室。上圆盘(姑且这么称呼)是实验舱、住宅舱和各种功能舱室,所有人员基本都在这里活动;下圆盘是补给站、仓库、制氧机及空间站各种工具库、燃料和电池存放间,圆盘的直径达到了惊人的60米,厚度5米。上下圆盘间的中轴长度为85米,直径8米,中间设置了两根主管道和4根副管道,用来连通两个圆盘,来回输送各种物资,其中的调配、运输工作均由空间站的AI来运作,只需下达命令即可,这样下圆盘即使没有人员也可以保证物资即使运送到上圆盘。空间站外面有大大小小推进器共计46个,最主要的作用是调整空间站和虫洞的距离以及倾斜角度(轨道倾角1.303度),还负责让空间站自转以形成离心重力(即使没有离心重力,空间站中的人们也可像传统空间站那样在失重状态下正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那艘运送人员的航天飞机,它也是由多个模块组装而成,只需将模块分开并重新组装,就变成了中型和小型两架太空穿梭机,中型配有机械臂,可以协助完成太空行走、空间站维修等任务。联系密涅瓦号的名字,中型穿梭机被命名为“战车(法语Char)”,小型穿梭机则形象地被称为“猫头鹰”。

    空间站的补给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地球直接发射运载火箭到空间站,另一条是从地球发射运载火箭到火星“和平2号”空间站,利用火星引力进行加速后再到达密涅瓦号,路线的选择根据地球、火星和密涅瓦号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基本上可以保证密涅瓦号每半年接收一次补给。

    密涅瓦号和地球的通讯方式主要是电磁波和激光传输,AI会自动计算“和平2号”和地球的位置选择最合适的传输方向,地球的接收站通常会在一到两个小时间接收到信息,即使电波和激光都是光速传输,也无法跨越这客观上的巨大天文距离,更无法跨越时间这道坎。

    从目前的来看,“Meet me at the gate”的邀约可谓万事俱备——可它为何迟迟还未发生呢?
    第(2/3)页